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时应注意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规范用药。不得随意增减药品。定期就诊,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稳定病情,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
脑血管病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是头晕、头痛、语言功能障碍、四肢无力和麻木,以及患者突然行走不稳,这些都与脑血管损伤的部位有关。小脑系统的主要症状是行走不稳和头晕。当病人出现时,看起来像喝醉了;大脑半球损伤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无力;伴有言语功能障碍的右心室半球损害为失语症;脑出血的主要症状是头痛、血压升高和肢体功能障碍。脑梗死和脑出血是有区别的。在发病时,脑出血主要由活动状态的开始和运动期间血压的急剧升高引起。脑梗死主要发生在安静状态。
心脑血管疾病分为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具体条件如下:
1、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如轻度脑出血一般采用保守治疗。急性期采用改善脑代谢、清除氧自由基等药物治疗;恢复期以改善肢体功能为主,采用针灸、康复等治疗方法;在后遗症阶段,针灸可以改善肢体痉挛和瘫痪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自理能力;
2、手术治疗:心脏病可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于脑血管疾病,如急性期大量出血的脑出血,建议行血肿引流术。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通常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原发性疾病。因此,饮食预防措施如下:
1、低盐饮食:盐摄入量与血压呈正相关。如果将盐摄入量控制在每天不超过6克,血压可以显著改善;
2、低脂饮食:高脂血症患者喜欢吃肥、甜、稠、腻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建议少吃或禁食;
3、低糖饮食:淀粉易于转化为糖原,参与糖代谢。建议少吃大米、馒头等高淀粉食物,多吃黄瓜、芹菜等富含纤维、饱腹感强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