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首页 > 精编内容 > 权威资讯 > 正文

心脑血管疾病遗传吗

2023-01-14 00:09:4339健康网

部分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遗传。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遗传因素也是其中重要的影响指标之一。即,如果患者亲属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则后代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或风险,也会明显增加。常见的可遗传的心脑血管疾病有以下几种:

1、高血压,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发病的概率高达百分之50,约百分之60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

2、冠心病,冠心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家族史是较强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70岁以前患心肌梗塞的双亲时,男性发生心肌梗塞的相对危险性是2.2,冠心病患者的亲属,比对照组的亲属,患冠心病危险增大2至3.9倍。3、肥厚型心肌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因此,当患者出现了可疑的心脑血管疾病相应症状时,如果家族史中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因素,应积极的完善检查,寻找和确定,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的存在,早发现,早治疗。

有70岁以前患心肌梗塞的双亲时,男性发生心肌梗塞的相对危险性是2.2,冠心病患者的亲属,比对照组的亲属,患冠心病危险增大2至3.9倍。

3、肥厚型心肌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

因此,当患者出现了可疑的心脑血管疾病相应症状时,如果家族史中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因素,应积极的完善检查,寻找和确定,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的存在,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家族遗传心脑血管疾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应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要以清淡的饮食为主,尽量避免进食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七八分饱为宜。

2、坚持日常运动锻炼,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以上,能够增强身体素质,帮助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家族遗传心脑血管病。

3、不要熬夜,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免影响气血运行,增加上述疾病的发病风险。

石红婷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内科

特别策划
高血压
擅长高血压专家更多
  • 申刚副主任医师广州市儿童医院

    擅长领域:1、血管瘤、血管畸形的治疗 2、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输卵管介入再通术(不孕症);输卵管积水介入栓塞(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降低宫外孕风险);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堵塞性不孕症的介入治疗 3、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宫颈癌、产后出血、盆腔瘀血综合症、胎盘植入、瘢痕妊娠、宫颈妊娠、妇科肿瘤)的介入治疗, 4、视网膜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肝癌、肝血管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的介入治疗、儿童食道狭窄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及血管性疾病,如布-加氏综合症、急慢性动/静脉血栓栓塞、血管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血管破裂出血的介入诊断与治疗等 5/血管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 马晓红湖北省新华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IgA肾病,紫癜性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尿酸性肾病,肾结石,蛋白尿,血尿,复杂性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腰痛;骨质疏松;咽炎,咳嗽;胃痛;失眠;便秘;肿瘤;前列腺炎(增生)等。

  • 姚欣艳副主任医师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偏侧面肌痉挛、急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各种神经痛、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脊髓空洞症、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枢神经系统各类感染性疾病、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萎缩、癫痫、癫痫持续状态、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脑性瘫痪、缺血缺氧性脑病、脱髓鞘脑病、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遗传性共济失调、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炎性肌病、睡眠障碍、眩晕症、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不全、雷诺病、全身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病变、中毒和药物不良反应所致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