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疾病,病后护理不当会引起足部肿胀。血糖过高会诱发身体内环境改变、肾功能受损、营养不良也会引起足部肿胀。所以患者在发现脚肿的时候需要及时检查自己的脚。
1、护理不当造成的。
糖尿病患者需要自我管理,才能逐渐恢复健康状态。患者免疫力很弱,脚部是敏感部位,所以血液循环比较差,脚部容易受伤。如果平时不注意护理,脚会肿。
2、药物引起的。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服用一些降糖药或因高血压等其他疾病而服用药物,会刺激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诱发钠水潴留的副作用,从而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手足肿胀的症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水肿一般在服药后出现,停药后很快消失。
3、身体内环境过高。
由于患者体内糖分含量过高,容易出现皮肤感染,可诱发湿疹、脚肿。
4、肾功能受损。
糖尿病足肿胀也可能是因为糖尿病肾病导致下肢水肿。肾脏疾病很容易导致体内的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会降低体内的渗透压,导致大量积水和水肿。另一方面,肾脏受损也会导致体内水分排出,导致水肿。
5、营养不良。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导致体重下降,浮肿,脚肿,出现假性肥胖的现象,这主要与日常饮食有关。
糖尿病患者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定期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使其保持稳定。其次,要控制饮食。少食多餐,控制高血糖指数食物的摄入,如白糖、果糖、蜂蜜等。少吃土豆、芋头、奶油等。合理摄入总能量,均衡分配营养,恢复和维持理想体重。此外,要坚持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加糖的消耗,避免脂肪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减轻胰腺的负担。最后,要规律用药。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合理规律用药,服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药物。
烂脚并非就是皮肤问题?或是糖尿病作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内分泌科赵同峰主任指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深层组织的破坏。糖尿病足之所以具有强大破坏力,是因为具有“病程长、难治愈、花费大”三大特点,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