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胆碱酯酶一般是4.3U/L到10.5U/L。
不同医院由于检测方法、试剂和仪器的不同,正常值的范围也存在差异。比如比色法测得的胆碱酯酶正常值的范围,可能在130到310U/L。由于血清胆碱酯酶是由肝脏合成,因此胆碱酯酶的活性能够反映肝脏的情况。胆碱酯酶减低的情况多见于患者出现肝炎以及肝硬化,出现贫血以及出现农药的中毒,还有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肾炎以及出现妊娠反应的情况,都会出现胆碱酯酶减低的情况。
血清胆碱酯酶有两种,一种是乙酰胆碱酯酶,另一种是羟胆碱酯酶。血清胆碱酯酶是一种水解乙酰胆碱的水解酶,乙酰胆碱是胆碱能神经末梢如副交感神经、运动神经、交感节前纤维等释放的神经递质。当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会释放乙酰胆碱并与胆碱能受体结合,起到神经肌肉兴奋传递的作用,随后乙酰胆碱被胆碱酯酶水解并失去其功能。如果胆碱酯酶的作用受到抑制,就会出现乙酰胆碱过度积累的现象,导致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类似于有机磷中毒。
如果血清胆碱酯酶值略高,未发现其他相关异常,可定期复查和随访,并注意观察血清胆碱酯酶的上升趋势。无论是逐渐恢复正常还是保持在原有水平,还是继续上升。如果血清胆碱酯酶持续升高,患者需要密切随访和复查,并及时找到其持续升高的原因。如果没有发现其他异常,血清胆碱酯酶逐渐恢复正常,则可能不需要特殊治疗。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