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有湿热,在临床上表现症状比较多,比如头重身困、神疲乏力、腰部胀痛、胸闷脘痞、食欲不振、小便短赤、恶心呕吐、大便稀溏、黏腻不爽,有的还会出现心烦心悸、胸闷气促。在临床上分为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不同情况处理方法不同。
湿热是湿热证,是指湿热在体内蓄积,脏腑经络受阻,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在全身可见。湿热是指热与湿一起侵入人体,或同时在体内引起病变,或湿热结合在一起,在夏、秋两季因高温高湿而侵入人体,或因长期保持湿度而变热。湿热证常见临床表现:发热、体热不足、头痛重、身重而痛、口苦、胸闷、尿黄短、舌红、舌苔黄腻、脉数少。湿热流入关节称为湿热痹证。侵袭脏腑时,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导致不同的症状。具体情况应由专业医生判断。请勿自行诊断和治疗。
在湿热治疗中,有必要区分湿重和热重。如为湿重,一般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治疗。如果天气比较热,可以使用连蒲汤、茵陈蒿汤,甚至秦连葛根汤。每个都有自己的重点。要看湿热喜欢哪个位置、部位和脏腑,然后根据症状选择药物。应该尽量避免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中医认为,如果我们长期浸泡在水中或生活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人体很容易受到外界水分的影响;减少摄入可能刺激脾胃的食物,如过胖、过甜、过稠、过腻、过辣的食物。根据中医理论分析,体内水分的形成与脾脏密切相关。脾主水气,脾功能受损,就会产生水气之邪,即水气。患者的饮食应该清淡,可以吃红豆、薏苡仁、莲子、山药和其他可以健脾利尿的食物。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