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和发热的区别在于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法不同。此外,发热为热射病的症状之一,而热射病为发热的病因之一。
1、发病机制
热射病主要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充分导致。常见于环境温度过高、人体产热增加、散热障碍、汗腺功能障碍等。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现象。其常见于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脑部疾病、传染性疾病等。
2、临床症状
热射病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等为特征,可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患者可表现为头痛、眩晕、乏力、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脉压增大等;非劳力性热射病患者一般表现为皮肤干燥、发红、无汗等,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肿等,甚至发生死亡。发热患者的体温一般超过37.4℃,体温达到37.4-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高热为39.1-41℃,超高热在41℃以上。根据导致原因不同发热的表现不同,常见类型包括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双峰热、消耗热、波状热、不规则热等。
3、治疗方法
热射病的治疗首先应进行降温处理,通过脱去患者衣物,用凉水、酒精、冰块等擦拭皮肤为降温,多饮盐水,及时补充盐分,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直肠冰盐水灌洗,或者选择血液透析等方法降温。若患者出现躁动、抽搐的症状,可使用丙泊酚、地西泮等药物缓解,出现寒战时还可使用氯丙嗪等药物。发热患者在治疗上主要针对病因进行积极处理,若为细菌感染导致,应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病毒性感染一般使用更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此外还可以选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对于其他疾病因素导致的发热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擅长领域:陆彩香,高州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儿科呼吸系统(如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儿童哮喘等)、消化系统(小儿肠炎、消化功能紊乱等)、泌尿系统(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和儿童癫痫、脑发育不全、营养不良、行为障碍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儿科危急重症如高热惊厥、癫痫持续状态、急性心力衰竭等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救治能力。
擅长领域:、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耐受、NRDS、新生儿肺炎等)。、小儿常见病的诊治(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化脓性扁桃体炎、腹泻病、消化性溃疡、川崎病,高热惊厥,病毒性脑炎、尿路感染、手足口病等)、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诊治及遗传咨询(性早熟、矮小症、智力落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苯丙酮尿症、儿童肥胖症等)。
擅长领域: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动征,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高热惊厥、厌食、遗尿、失眠、焦虑、癫痫、过敏性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小儿多种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