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主要由静脉血流滞缓、血管内皮损伤、高龄及肥胖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1、静脉血流滞缓: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或长期卧床,会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流速减慢,血液容易在下肢静脉内淤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血管内皮损伤:直接的外伤,如骨折、手术创伤等,可能导致下肢静脉血管内皮受损。内皮细胞受损后,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会激活凝血系统,使血小板聚集黏附在损伤处,形成血栓的起始点。此外,静脉穿刺、插管等医疗操作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血管内皮,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
3、高龄及肥胖: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失去弹性,血液黏稠度也可能增加,加上老年人活动量相对减少,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缓,使得血栓形成的几率上升。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堆积,会对血管造成压迫,影响血液循环,而且肥胖常伴有代谢紊乱,如血脂高、血糖高等,这些因素都会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风险。
对于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人群,如长途旅行者、术后患者、老年人等,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起身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必要时可穿着医用弹力袜。在饮食方面,应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多喝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一旦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疑似下肢静脉血栓的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按摩或热敷患肢,以免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