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服用肺结核药物后肝功能不好,需要根据转氨酶的具体数值确定治疗方案,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抗结核药物往往毒副作用大,如利福平、链霉素等药物,均具有肝毒性。服用抗结核药物时,若转氨酶仅轻度升高,<200u/l,可继续用药,同时监测肝功能。但部分患者出现转氨酶明显升高,超过200u/l,说明患者肝功能损害较为严重。这时,患者需要及时去医院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肝药物。常用药物有谷胱甘肽、草酸二铵等。肺结核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传染病,所以在服药时一定要听从医嘱,以利于病情的好转。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肝功能损害,患者自身因素主要包括:首先,器官老化会降低肝脏的代偿能力,例如老年人。二是基础肝病使肝脏代偿能力减弱或肝功能不全,如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脂肪肝、肝硬化、肝脏寄生虫病等肝病。三是胆囊和胆道的基础疾病阻碍了胆汁的排泄。
第四,在低白蛋白血症中,虽然总血药浓度不高,但由于蛋白结合药物减少,游离血药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中毒。
第五,肾上腺功能下降、女性内分泌改变、营养不良、酗酒、严重肺结核合并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都会影响肝脏的解毒功能,抗结核药物容易引起肝损伤。
加强营养。肺结核通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加强营养非常重要。一般来说,需要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可以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鱼、虾、瘦肉、牛奶等。注意休息。不建议肺结核患者上班。建议学生停课,因为有肺结核注意休息很重要。肺结核具有传染性,与其他人密切接触可能会传染其他人。需要定期治疗。只要定期进行抗结核治疗,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