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一般需要经过临床规范治疗,才能痊愈。
血吸虫病是感染血吸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寄生在人的门静脉内,在肠壁的小静脉内繁殖产卵。血吸虫病一般起病较急,前期会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等症状,有的还伴有肝脾肿大。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人群容易感染血吸虫病,易感人群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可出现大便带血或脓血便等。一旦确诊,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目前首选的药物是吡喹酮,有特殊的疗效,能短时间治愈,如果肝功能正常就不必护肝。
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和异位感染,急性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会出现发热症状,或胃肠道和呼吸道症状。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相对较高,检查粪便和卵子时可能会发现日本血吸虫。大多数慢性血吸虫病没有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腹痛和腹泻,晚期患者可能有脾肿大和腹水。有些人在儿童时期就感染了日本血吸虫,在晚期会发展成发育不良,变成侏儒。还有结肠肉芽肿、结肠损伤,甚至晚期结肠癌,异位血吸虫病通常是日本血吸虫在肺和脑中的异位损伤,导致相应部位出现症状。
血吸虫病根据感染时间采用不同的对症治疗,在急性感染的情况下,患者可以得到症状支持,包括卧床休息。过敏反应患者可接受抗过敏治疗,但最重要的是给予抗寄生虫治疗,可以给予吡喹酮。当出现晚期血吸虫病的表现,如疲劳、肝脾肿大、门脉高压和腹水等症状时,可以给予对症治疗,如保肝。然而,最重要的是用吡喹酮给患者进行长疗程的抗寄生虫治疗。同时也可以给予抗血吸虫病治疗,如青蒿琥酯和蒿甲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