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胆碱酯酶偏低意味着肝细胞受损,肝脏无法合成足够多的胆碱酯酶。胆碱酯酶属于一种糖蛋白,以多种同工酶的形式存在于体内,胆碱酯酶在人体当中有两种,一种是真性胆碱酯酶,也叫乙酰胆碱酯酶,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内;另一种是假性胆碱酯酶原,也叫血清胆碱酯酶,主要由肝脏产生。
当胆碱酯酶偏低时,只有少数情况是生理性降低,大多数情况为病理性降低。胆碱酯酶偏低是肝脏合成和储备功能下降的表现,是判断肝脏疾病预后的指标之一,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肝炎,包括急、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时胆碱酯酶下降,达到最低值后渐升,若胆碱酯酶一直降低则提示预后不良;
2.肝硬化时胆碱酯酶会偏低,肝硬化代偿期胆碱酯酶还算正常,但是失代偿期胆碱酯酶开始降低,在肝性昏迷的时候胆碱酯酶偏低的现象表现最为明显;
3.提示可能为有机磷农药中毒,胆碱酯酶活力会显著下降,同时胆碱酯酶会明显减少;
4.还可以见于其他肝脏疾病、营养不良和恶性贫血等。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