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不舒服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可能由心理、生活方式等非疾病因素及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引起。要保持良好心态和生活方式,有基础病积极治疗,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一、非疾病因素
1、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压力大的状态下,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失衡,导致心脏出现不适症状。
2、生活方式因素:剧烈运动后,身体的耗氧量增加,心脏需要加快跳动以满足身体的需求,此时可能会出现心慌、气短的症状。
二、疾病因素
1、冠心病:在活动、情绪激动或劳累时,心脏需氧量增加,但由于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能相应增加,就会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等症状。例如,患者在爬楼梯、快走等情况下,可能会突然感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同时伴有心慌、气短。
2、心律失常:心脏的起搏点或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导致心跳节律不齐。快速性心律失常会使心跳明显加快,患者感到心慌、气短,甚至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3、心力衰竭: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导致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心慌、水肿等症状。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应对压力和焦虑,避免过度紧张和惊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脏和血管的刺激。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按时服药,控制病情发展。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