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首页 > 精编内容 > 权威资讯 > 正文

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022-07-04 10:33:1039健康网

溶血性黄疸的原因是溶血过多,一切会导致溶血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本病。具体的病因包括遗传性的,即遗传导致的红细胞本身的问题;出生以后才获得的病因即后天获得性病因,包括很多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点就是能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溶血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为因输血,特殊药物使用等原因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从而形成大量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及排泄的能力从而引起溶血性黄疸。也可见于溶血性家族史,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降低,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出现潴留。

黄疸是指皮肤黏膜和眼白即眼结膜变黄。溶血性黄疸就是指溶血即血液中的红细胞破坏过多,从而引起黄疸。成人血清总胆红素>2 毫克/分升,新生儿>5~7 毫克/分升,就会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本病的症状表现由于病因不同,其表现、程度和发病快慢也不尽相同。这取决于溶血发生的地方、程度、速度、持续时间、心脏和肺的代偿能力以及是否有基础疾病。

患者如果做了手术术后护理注意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通常需要卧床休息,保持卫生,注意周围环境消毒,吃干净的食物。便后用消毒水清理肛周,保持肛周清洁。脾脏切除术后,应减少活动,避免剧烈咳嗽,防止手术切口裂开。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停用或换用替代药物,若确诊为药物引起的溶血,应停用或在医生指导下换用替代药物。

赵进主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